(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记者 谭光吉 文/图)。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压实责任,不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取得新成效。宣讲站位高,紧扣实际,全市上下要以此次宣讲为契机,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把全会精神的贯彻,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脱贫攻坚收官、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推进昭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努力推动昭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报告会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各县(市、区)设分会场。最后,李兴华对下一步学习实践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求昭通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汇聚起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宣传宣讲带动学,推动全会精神深入千家万户。全市2000余人认真收听收看宣讲报告。准确把握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
根据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11月16日上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在昭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千人厅会议室开展主题宣讲。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加强统筹、协调配合,确保学习宣传贯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社工与孩子开展趣味活动(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 娟)。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永善县清晰地意识到,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抓紧解决全县季节性、区域性、工程性缺水问题23时30分,昭通至东莞K4829次返岗务工专列驶出昭通火车站,这标志着昭通市人社局城乡养老保险中心主任黄磊和他的护送小队30个小时的随车护送及忙碌的保姆生活正式开始。目前,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305.2万人,转移就业249.05万人,转移就业率81.6%。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战肖邦群是大关县高桥镇高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12口人。
打好稳定就业攻坚战今年2月24日,1385名昭通老乡有序上车,开启了南下广东东莞之行。此次村里共排查出12家需要进行农危改的贫困户。
每天和成千上万的电子元件接触,肖邦群的手上缠着胶布,但这并不妨碍她熟练地完成两个电子元件的精准对接。经熊宗阁本人申请并通过多次复议后,他成为了妥泥村脱贫攻坚农危改最后一批实施户。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认真落实脱贫成果巩固20条标准,昭通市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对标对表找差距查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坚决确保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今年以来,昭通市坚决有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昭通采取专车、专列、专机等有力举措,扎实有序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初,按照镇雄县委、政府和大湾镇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任务要求,妥泥村进行了最后一轮的安全住房排查,针对启动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发生了变化,婚丧嫁娶或迁入迁出、新生人口等信息变化,进行了数据更新。老家山高路远,人多地少,不适合生产生活。明年打算再养殖1500只,一家人的日子也有了奔头。
在迁出地,坚持应搬尽搬与应退尽退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草,140.8万亩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已盘活利用109.79万亩,切实为大山减负、让群山增绿,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在树该长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3.74万人,转移就业12.46万人,转移就业率90.64%。
刘德会说,今年已经卖了1300多只,收入很可观。打好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在盐津县柿子镇水平村蝴蝶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原居住在丰崖17组的刘德会通过土地流转租了个养鸡场搞起了乌骨鸡养殖。
2020年,昭通市把攻克脱贫摘帽最后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打好各类问题清零战、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战、劳动力稳定就业攻坚战、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举全市之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大决战全面胜利,高质量交出脱贫攻坚昭通答卷。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要求,全力推进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网格化管理,因地制宜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坚定不移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持续推动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规模与质量、品牌与效益同步提升。近年来,昭通坚决有力打好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战,全面强化脱贫攻坚产业支撑。目前,全市15.99万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69.08万已脱贫人口实现巩固强化,104个未出列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镇雄县达到摘帽条件。贫困劳动力104.55万人,转移就业91.53万人,转移就业率87.55%。其中,安全住房方面加大因灾导致房屋受损农户帮扶力度,对安全住房因灾受损329户1398人,通过农危改、农房抗震、搬迁安置等途径已全部解决。
柿子镇水平村第一书记胡杰说道。该村已发展笋用竹4000亩,覆盖9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159户348人。
目前,在迁入地,所有搬迁对象已搬入新居,安置区新建的44所学校、33个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等公共配套设施,8万亩各类产业基地、9100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105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配套商业设施基本建成投用,同步开发1.25万个公益岗位。充分调动市内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要项目和扶贫车间等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开发公益公服岗位,全力抓好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
村里余官贵老人一直是一个人生活,为了解决他的生计问题,村里利用集体公司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让他从事保洁、养鱼工作,每月都有不错的收入。按照建设配套搬家、就业产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走思路,在35.4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顺利实现搬家入住的基础上,加快配套学校、医疗服务机构、扶贫车间及配套产业基地等建设进度,统筹谋划做好迁入地和迁出地两篇文章,让广大搬迁群众一步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
通过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实现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3789人转岗就业3714人,转岗就业率98.02%。全市251个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就业1290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298人。熊宗阁一家是昭通今年坚决有力打好各类问题清零战、倒逼推动各项指标全面达标的受益者。丁世新 摄打好问题清零战镇雄县大湾镇妥泥村头道河村民小组的熊宗阁肢体残疾,行走不便,原本住在路边低矮陈旧的房子里,妻子张祖翠智力障碍、二级残,两个儿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
目前,开发公益公服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8.76万人。为了让搬迁的群众能够搬得来、稳得住,安置区逐渐形成了外输为主、内培为辅、公岗作为补充的工作模式,直接设在安置区内的扶贫车间成了闲散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聚焦我们盐津县养鸡、种竹、养牛三大富民产业,给搬迁的群众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致富奔小康。养殖乌骨鸡2万只,采取养殖基地林下放养与农户散养结合的模式,覆盖蝴蝶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丰崖6组、7组等两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145户568人,其中贫困户110户419人。
养殖肉牛500头,覆盖全村26个村民小组,受益贫困户210户794人,实现户均1头牛,户均每年增收4000元以上。而最让她高兴的是,工厂就在家门口,现在每天从家里走到厂里只需5分钟,可以每天见到孩子和老人。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 图片来源于昭通日报图视库)。夫妻两人享受低保,家庭收入不差,但是因为无劳力,孩子日渐长大后,家中房屋无法满足实际居住需要。坚持把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作为事关脱贫攻坚胜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一招,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面摸清劳动力底数,坚持输出劳动力跟踪稳岗和返乡回流人员再就业两手抓,确保稳住岗位、稳住收入。养殖冷水鱼2万尾,实现水平村3+X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布局。
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有过深圳打工经验的她很快就在扶贫车间里当上了领班,工资也从月入2000多元达到了近4000元。昭通市坚决有力打好劳动力稳定就业攻坚战,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和层次。
去年底,她举家搬迁到了位于昭阳区的靖安安置区2019年,35岁的余辉结束了近10年的打工生涯,将家里的7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方竹。
1992年4月15日,自一块写有赤水河源的石碑立于长槽村民小组余辉家与滮水岩之间后,这个不足25平方公里的行政村,打破了多年的寂静,成为了523公里长的赤水河之源所在。在护河行动中,赤水源镇不但治标还治本,在赤水河两旁种植了5.2万亩省级公益林和400亩杨善洲公益林,筑牢赤水之源的生态建设根基。